前言 9月27日 深夜,联合国对伊朗的 制裁机制 重新启动,涉及核计划和武器禁运的 六份决议 重新生效。 还不到 24小时 ,伊朗就用召回大使、威胁中断核查、军方放话的 组合拳 回敬,并明确表态: 绝对无法接受 。 关键的是,2015年第2231号决议中,这个 有权要求安理会启动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 ,将于今年 10月18日 到期。 60%丰度+10月18日,欧洲等不起了 9月27日深夜,英法德启动制裁。时间掐得很准。 留给他们的窗口,只剩不到三周了。说白了,这不是想打,而是觉得不打不行了。
欧洲为什么掐着这个时间点出手?答案藏在三个压力里。第一个压力,是伊朗核能力越线带来的安全焦虑。 伊朗 浓缩铀丰度 已经达到 60% ,是协议上限3.67%的 16倍多 。这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。 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5月的报告显示,伊朗手里的 60%丰度浓缩铀存量 达到 408.6千克 ,比年初又增加了不少。
专家算过账,这个存量足够制造数枚核弹头。距离90%的武器级丰度,就差临门一脚了。更要命的是,今年6月伊朗干脆中断了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。 这等于把国际社会派去盯着的"眼睛"给蒙上了。没了监督,伊朗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,欧洲能不急吗?
第二个压力,来自时间窗口的快速关闭。 10月18日 ," 快速恢复制裁 "机制就到期了。 这个机制,说白了就是个能快速重启制裁的紧急按钮。一旦失效,欧洲想再通过联合国制裁伊朗,难度翻倍。
更麻烦的是,10月起 俄罗斯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 。到时候走程序,不确定性会更大。英法德算得很清楚,必须赶在9月末动手,给后续30天的表决期留出时间。
第三个压力,是战略立场的转变。这些年,虽然美国早早退出了伊核协议,但欧洲一直试图维持框架,希望延缓彻底崩盘。 可现在,伊朗的动作实在踩了欧洲的红线。特别是 乌克兰战场 上,俄军大量使用 伊朗无人机 的消息,让欧洲很不安。
对欧洲来说,这不只是中东问题,而是直接威胁到本土安全。不表态,不仅在美国面前显得软弱,还可能被外界认为是默许伊朗突破限制。 三重压力叠加,欧洲掐着最后的时间点赌了一把:用制裁把伊朗逼回谈判桌。可问题是,伊朗会就范吗?
金砖+上合+技术自主,伊朗不是孤军奋战 还不到24小时,德黑兰就打出了组合拳。这套反击,有章法、有力度。 第一招, 召回驻英法德三国大使 。这在外交上是非常强硬的信号,虽然不是断交,但已经是警告到极限了。
第二招,议会火速通过反制法案,直接授权政府可以暂停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。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,瞬间到位。 第三招,军方高层接连发声。几个将领先后表态,说伊朗已经做好"所有准备",不怕威胁,不惧冲突。军事层面的实力展示,态度硬得很。
最关键的是总统和最高领袖的表态。 总统佩泽希齐扬 说得很实在:"不寻求冲突,但也不怕事。"他强调,伊朗会靠和周边国家、 金砖国家 的合作扛过去。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更是直接摊牌:"我们决定不制造核武器,但 铀浓缩技术已经完全掌握 。"
他特意强调,就算核设施遭过袭击,几个月就能恢复生产,手里有几百个专家团队,根本不怕技术断档。这话既是说给欧洲听的,也是在稳定国内人心。 伊朗的底气,不是盲目自信。第一层底气,来自技术自主。铀浓缩技术吃透了,专家团队建起来了,恢复能力摆在那里。
第二层底气,来自国际支持网络。伊朗不是2018年那个被围堵的"中东孤岛"了。 金砖国家 、 上海合作组织 、周边国家合作,这三层网络撑起了抗制裁的空间。 金砖峰会上的支持承诺、上合框架下的能源合作,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撑。第三层底气,来自历史经验。
2018年美国重启制裁后,伊朗货币贬值、通胀飙升,民生确实受了影响。但这些年搞的" 抵抗经济 ",也不是白干的。 非石油出口在增长,国产替代在推进。虽然压力还在,但韧性也在增强。更关键的是,伊朗站在国际秩序转型的"风口"上。 非西方国家集体性崛起,给了它更大的回旋空间。德黑兰有技术、有支持、有经验,这才是敢于硬扛的真正原因。
"安全阀"变成了"加速器" 这个"安全阀",设计初衷是防止协议爆炸。可现在启动了,反而加速了对抗升级。这是怎么回事? 问题出在机制设计的基本假设上。2015年设计这个机制时,假设是"威慑能让伊朗就范"。
但现实是,伊朗有能力也有意愿硬扛。制裁一启动,伊朗就威胁 中断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。监督一停,外界对伊朗核活动的了解会迅速减少。 猜测和误解就会迅速增加。更糟的是,伊朗失去了透明度约束,反而有更大的操作空间。本想用制裁防核扩散,结果反而给了伊朗突破限制的理由。
这就是 工具与目标背离 的典型悖论。再看双方的承受力对比。伊朗这边,有2018年以来的应对经验,有金砖上合的国际支持。 虽然石油出口还是软肋,但非美元结算在推进,金融制裁的杀伤力在下降。欧洲这边呢?监控失效了,对伊朗核活动失去了基本判断。
制裁效果存疑,还面临安理会分裂。中俄投票赞成解除制裁,英法德等9国投反对票,安理会根本拿不出统一方案。谁更难受,还真不好说。 历史教训也摆在那里。 朝鲜 、 古巴 的案例很清楚:长期制裁,效果递减。
第一次震慑大,多次之后对方适应能力增强、替代方案增多、国际支持增加。伊朗也在走这条路。 制裁不仅没能把伊朗逼回谈判桌,反而让德黑兰更有理由突破限制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就警告过,伊朗核设施虽然遭过袭击,但恢复能力还在。
一旦完全停止合作,监测数据就成了"旧闻",根本没法判断伊朗现在的核活动到了哪一步。这才是最危险的。 更大的风险还在后面。 10月中旬 ,伊朗可能彻底退出协议框架。到那时候, 沙特 、 土耳其 这些有核潜力的国家说不定会跟着学。 中东核竞赛一旦开启,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面临的就是系统性挑战。这个"安全阀",彻底失灵了。
单极时代的老工具,在多极时代失灵了 这场制裁与反制的快速升级,暴露的不只是伊核问题的僵局,更是 单极秩序 试图用旧工具解决新问题的无力。 西方习惯用的强制性手段,在金砖、上合这些新网络面前,效果越来越差。不是力度不够,而是对方有了替代选择。
伊朗石油出口受限,但非美元结算在推进。金融制裁很狠,但金砖货币合作在探索。单靠施压,压不出妥协。 这背后,是 国际秩序 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。欧洲说制裁合法,依据的是 联合国2231号决议 。 伊朗说制裁非法,理由是程序有瑕疵——跳过了"分歧解决机制"。中俄也明确反对。这背后,争的不只是程序,而是"谁有权定义规则"。
单极时代,西方说了算。多极时代,大家都想有发言权。伊核危机,某种意义上是单极向多极转型过程中的典型案例。 旧秩序在崩解——西方强制工具失效。新秩序在萌芽——金砖上合的"去西方化"网络越来越实。这个转型过程,注定充满阵痛。
从经济层面看,制裁影响石油市场,但伊朗在开拓新的出口渠道。从地缘层面看,以色列可能采取军事行动,但这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地区动荡。 从体系层面看,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都在下降。如果伊核问题解决不了,其他国家就会认为规则不管用,自己也可以突破。
说到底,单靠制裁逼不出和平,单靠对抗换不来安全。真正的出路,不在施压力度,而在 规则重构 。 从"谁压倒谁"转向"如何共存",从单极霸权转向多极合作,这才是破局的方向。 工具失灵了,不是力度不够,而是时代变了。问题在于,各方愿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,愿不愿意坐下来重新谈规则。
结语 这场制裁与反制,暴露的不只是伊核问题的僵局,更是单极秩序试图用旧工具解决新问题的 无力 。 10月18日 机制到期后,欧洲只能转向单边制裁,效果会更差。伊朗核能力继续增强,几乎是 注定的趋势 。 真正的出路不在施压力度,而在 规则重构 。问题是,谁愿意先放下"谁压倒谁"的执念?你怎么看?
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